注册

《边缘》诗刊和边缘大学生诗人群体


来源:信息时报

答: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一个跨越中国高校大学生诗歌运动的计划在我们的脑海里萌芽了,这就是后来持续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边缘》诗刊创办历史。鉴于当时整体的文化气息平庸与沉闷、大学生诗歌作品发表和向外推介都变得颇为艰难,我们决定创办一个高校诗社之间互相交流的、流动性的大学生诗刊,大家轮流做庄,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四所不同的高校轮流集结出版,当时最先响应的是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的四家高校诗社,伐柯、巴沙、韩国强、彭韶辉是这四所大学的诗社社长和对外联络人,于是商定由吉大出版1990年《校园诗四

原标题:《边缘》诗刊和边缘大学生诗人群体

——伐柯访谈录

姜红伟

编者按: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末期,由于拥有着对诗歌共同的热爱,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诗歌爱好者们高举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三面大旗,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八十年代诗坛,组成了一个上百万人参加的具有强大创作力量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他们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撰写了一篇篇颇有价值的评论理论,组织了一个个团结协作的诗歌社团,创办了一份份质高品佳的诗刊诗报,编印了一部部荟萃精品的诗选诗集,开展了一次次形式多样的诗歌活动,在校园内,在社会上,在诗坛上掀起了一场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波澜壮阔、影响深远、非同凡响的大学生诗歌运动,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谱写了一页辉煌的经典篇章。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由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创办人、大学生诗歌资料收藏家、大学生诗歌史研究权威姜红伟采写的一系列大学生诗人访谈录,追忆他们当年发起和参与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那场往事,缅怀属于他们及中国诗坛独家记忆的那段“诗歌黄金岁月”,见证那场诗歌运动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诗坛的影响。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伐柯 (原吉林大学考古系87级学生,原名徐远翔,著名编剧,现任职北京中影集团)

访谈时间:2014年7月1日凌晨2点28分

问: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高校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严格意义上的八十年代诗歌,应该囊括1977年恢复高考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步入大学校园的这一批学院派诗人,真实的诗歌纬度应该包含七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校园诗歌运动,一场以“朦胧诗”为先导、以“第三代诗歌”运动为高潮、以及尚未成形就很快湮灭在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第四代”为终曲的诗歌革命,波澜壮阔地存在长达15年之久。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思想启蒙和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其中最为活跃的自然非诗歌莫属,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校园诗歌和由此伴生的学院派诗歌运动,毫无疑问地迎来了蔚为壮观的黄金时代,这种诗歌写作、诗歌探索、诗歌集结的民间行为,在中国文化史上应该也是空前的一次繁荣。这场发源自1977年第一届高考招生之后的诗歌运动,以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发表为标志,以大型民间高校诗歌刊物《边缘》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停刊为终点,基本上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早期朦胧诗、中期的“第三代诗歌”、晚期以“边缘诗人群”为代表的三个历史发展时期,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全面转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这场跨度将近15年的诗歌运动才宣告终结。

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边缘》诗刊的创办情况和作者群体吗?

答: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一个跨越中国高校大学生诗歌运动的计划在我们的脑海里萌芽了,这就是后来持续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边缘》诗刊创办历史。鉴于当时整体的文化气息平庸与沉闷、大学生诗歌作品发表和向外推介都变得颇为艰难,我们决定创办一个高校诗社之间互相交流的、流动性的大学生诗刊,大家轮流做庄,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四所不同的高校轮流集结出版,当时最先响应的是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的四家高校诗社,伐柯、巴沙、韩国强、彭韶辉是这四所大学的诗社社长和对外联络人,于是商定由吉大出版1990年《校园诗四季》的创刊号、北大中文系的巴沙主持第二期、川大彭韶辉主持第三期、复旦韩国强操办第四期。

创刊号的出版非常艰难,最大的挑战来自印刷排版所需的经费,当时为了节省成本,我通过在长春某部队当兵的高中同学帮忙打印、刻制钢版纸 ,然后送交吉大校办工厂印刷,好在校团委在印刷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加上著名诗人公木先生给我们做了一篇很有分量的序言、以及《作家》杂志社的鼎力支持,一份油印的诗集《校园诗四季》就这样出炉了,这本创刊号精选了国内43位大学生诗人的诗歌近作百余首。

第二期原定由北大的大鹏诗社编辑出版,后来因为由四川大学诗社社长彭韶辉接过了这面校园诗歌的大旗,就有了更为有影响力的校园诗歌杂志—《校园诗四季》的秋冬卷《边缘》,这一期的影响力之大得以体现在后来的《诗歌报》大幅转载其中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文章,在1991年该刊的民间诗刊选编专辑之中,《边缘》诗人韩国强、伐柯、彭韶辉、周庆、梁平的作品占据了最显要的版面,成为“边缘一代”得到当时最先锋诗歌杂志充分肯定的一个重要例证。

1991年,复旦著名诗人韩国强已经毕业,复旦诗社承办第三期的任务显示出有些衔接上的某些困难,这时候,来自杭州的著名校园诗人郭羽主动请缨,将《边缘》第三期的出版揽入怀中,这位热情洋溢的诗人兄弟是马云的嫡亲师弟,对于西湖文化的每一个碎片都如数家珍,当1991年冬天激情四射的郭羽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找到我们,那时候我已经毕业,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在我简陋的长影宿舍里,大家喝着最朴素的大酒,双方一拍即合,敲定了第三期出版的细节安排。郭羽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智者,他把《边缘》诗刊带到了其历史的最高峰,入选的高校数量、诗人和作品数量更加丰富和多元,而且第三期《边缘》诗人里面,走出了很多后来在中国文学界、新闻界、实业界颇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如邱华栋、周瑟瑟、江南春、朱朱、俞心焦……

标签:诗歌 周瑟瑟 诗坛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