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960年代中国大型化肥厂如何建设:核心材料靠进口


来源:人民网

材料问题,为确保设备质量,大型化肥厂用不锈钢和仪表轴承用钻石等,专拨1600万美元外汇,进口相当于25万吨合成氨规模的用料。

核心提示:材料问题,为确保设备质量,大型化肥厂用不锈钢和仪表轴承用钻石等,专拨1600万美元外汇,进口相当于25万吨合成氨规模的用料。进口材料由化工部专管专用,不得挪用。合成塔热电偶用镍铬丝的镍由国库进口镍中拨给。当时由市场采购的三类物资,如阀门管道用石棉垫片等由物资部组织供应。

上海吴泾化工厂,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原化学工业部办公厅,原题为:陈云同志对我国化肥工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建国后的40多年来,陈云同志对化学工业的关怀和重大贡献不是用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的。本文只就陈云同志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重新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期间,开创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化肥厂,发展化肥工业的业绩作一回顾,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一、农业提出的问题无敌于天下

陈云同志非常关心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提醒大家要牢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个历史经验。他一贯强调在国民经济中把农业摆在首位,而且有很高的预见性。1959年2月20日,陈云同志听取化工部的工作汇报,那时“大跃进”带来的弊端还不那么明显,粮食还没有那么紧张,陈云同志听完汇报,严肃地指出:“提醒你们一下,农业提出的问题无敌于天下,因为它关系到6亿8千万人的吃穿问题”,嘱告化工部要重视化肥、农药等支农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农业的需要。

1961年4月,陈云同志同化工部、一机部、国家计委、上海市的领导同志研究如何加速建设大型化肥厂问题。这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供应十分紧张,陈云同志说:“农业增产关键是化肥、排灌和拖拉机,在地少人多的地区主要靠水和肥增产,地广人稀的地方要靠拖拉机,但增产最快的还是化肥,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少,没有化肥,农民的增产劲头就小。合成氨生产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吃穿,是大问题。同时,合成氨的生产还是关系到农业能否上去的关键。”接着,陈云同志又强调说:“真正增产粮食还要靠化肥和水,因此,中央一致意见是多搞、快搞化肥”。从1960—1962年3年期间,陈云同志听化工部汇报,研究大型化肥厂建设问题,视察大、小化肥厂达十多次。为成批快速建设我国大型化肥厂,发展化肥工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充分显示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

二、自力更生多搞、快搞化肥

1960—1962年,陈云同志在抓自力更生建设我国大型化肥厂,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具有注重实践、亲自动手、踏实细致、多谋善断的工作作风。

60年代初,我国的化肥工业还处在大发展的前夜,还没有形成大中小型工厂相结合的生产体系,农业急需的化肥供应不上。在这样情况下怎么才能做到“多搞、快搞化肥”,适应农业需要呢?当时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建设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厂,有人主张调动地方积极性,多建年产800吨合成氨小型厂。当时我国缺少粮食,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无力进口化肥,自力更生“多搞、快搞化肥”,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我国化肥工业究竟怎么发展成了问题。

陈云同志深入江南农村、上海制造化肥设备的厂家、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和上海、安徽、山东在建的和试的小化肥厂,进行调查研究,同有关部门,主要是化工部门的领导、技术人员、工人进行座谈,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1961年3月4日,陈云同志听取化工部关于化学肥料工业的汇报时说:“我看还是提搞大型的,当然,小的要继续试验。不勇敢试验是保守,但另一方面,实际做,必须是稳妥可靠的。必须看到,这是全党的事业,必须谨慎从事”又说:“目前看来,几年内还是搞大型的牢靠”,“一方面试验研究要敢想敢说敢做,另一方面,具体做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摸着石头过河,要把试验研究同推广分别开来,推广必须是成熟的东西”。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3月7—8日,陈云同志再次听取化工部汇报时,明确地说:“我的意见,每年搞5个5万吨(年产合成氨)的好些”。还风趣地说:“搞多了‘叫花子吃三鲜汤’搞不起来”。

[责任编辑:蔡信]

标签:陈云 化肥 1960年代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