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十八大后不收手”的两大原因

以前有个说法叫“顶风作案”,是说有人顶着打击某一领域或类型违法犯罪的“风”继续作奸犯科。这种说法容易引起误解,让人以为这一阵“风”过去后,对某一领域或类型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就会降下来。

中央纪委近日通报,科技部高新司原副司长胡世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性质恶劣、情节严重,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据媒体统计,迄今全国已有11名“十八大后不收手”的官员被查处,包括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朱明国,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等。

这11名被查处的官员,级别从副厅级到正部级不等,涉嫌违纪违法的事实各有不同,但在中纪委的通报中,都有“在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表述,这是他们区别于十八大以来其他被查处官员的一个显著特征。“十八大后不收手”的含义不难理解,是指一些官员在十八大前已有违纪违法行为(可称“腐败存量”),十八大后仍未有起码的畏惧之心,继续大搞腐败交易(可称“腐败增量”)。“十八大后不收手”虽不是一个正式的罪名,但中纪委查处违纪违法官员的正式通报明确使用这一说法,显然有着特定的意味和深远的考虑。

去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先后四次主持会议,与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负责人座谈,首次指明反腐工作重点查处对象,即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干部。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强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以后不收手,为所欲为、自鸣得意的,还有现在重要岗位、可能进一步提拔重用的年轻干部等干部问题线索,要重点查处。

去年10月,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在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谁在这样的形势下仍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为党改进作风付出代价!”今年2月13日,中纪委通报开除武长顺、隋凤富(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农垦总局原党委书记)、秦玉海三人党籍和公职,首次提到他们“在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十八大后不收手”作为一种贪官的典型,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

武长顺们之所以在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他们以为十八大后中央高举反腐大旗,不过是装装样子、喊喊口号,简单查处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官后,反腐败很快就会鸣金收兵。他们自恃在官场经营多年,人脉广阔,背景深厚,以为反腐败力度再大、涉及再众,也不可能反到他们头上。另一个是,他们凭着之前违纪违法的“经验”,看到目前体制、制度上仍存在不少漏洞,认为只要招权纳贿中饱私囊时做得足够谨慎巧妙,就不会露出蛛丝马迹,不会撞在反腐败的枪口上。基于上述原因,武长顺们错误判断了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错误地以为反腐败与他们无关,于是在反腐高压态势下仍不收敛不收手,他们注定了要为党改进作风付出代价。

十八大以来,中央惩治腐败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反腐败动真格、出重拳成效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但武长顺们对十八大后反腐败斗争的巨大威慑熟视无睹,对中央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权威和声势几乎全无感觉,在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下仍不收敛不收手,这种盲目糊涂、麻木不仁的错误认识和“我行我素”、“自鸣得意”的狂悖态度,是党和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是必须要重点查处依法严惩的。

以前有个说法叫“顶风作案”,是说有人顶着打击某一领域或类型违法犯罪的“风”继续作奸犯科。这种说法容易引起误解,让人以为这一阵“风”过去后,对某一领域或类型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就会降下来,那个时候再有人作奸犯科,就不属于“顶风作案”,查处起来就可能轻一些。现在对武长顺们不再称之为“顶风作案”,而特别突出他们“十八大后不收手”这一特点,就是要向所有官员和全社会表明,当前反腐败斗争绝不是来得快也去得快的一阵“风”,也不会是特定时间内搞的一两次专项行动,而是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习近平语)。武长顺们以为反腐败会有“例外”,以为反腐风暴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见好就收,这种指望注定是要落空的。

中纪委把“十八大后不收手”的贪官一个个拎出来,严正指出他们这种行为“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要高调宣示十八大后中央强力反腐的权威和成效,以彻底打消腐败分子的侥幸迷信和嚣张气焰。只有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治病树、拔烂树,坚决清除腐败存量,最大限度遏制腐败增量,才能不断巩固治标成果,不断加大治本力度,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作者

于骞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清华迎来新掌门,名校校长谁能当

北大、清华、中科大新校长都是化学专业出身,并称之为“化学三掌门”。这当然不乏偶然,不过,作为中国国内一流大学的校长,他们的确有一些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