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生发阳气防“春困”


来源:羊城晚报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人体也通过自身调养,保持自身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相协调,所以人体阳气顺应春气逐渐升发,气血逐渐向外。此时若阳气不足或升发不利,则清窍失养,我们就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整天都是懒洋洋、不够睡的感觉。加之岭南地区湿气较重,湿困清窍则更加重春困症状。

原标题:生发阳气防“春困”

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林嬿钊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宋莉萍

所谓“春困”,西医认为,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经过冬天低温的影响和刺激后,长时间的收缩导致血液流量相对减少;而进入春季后,因为温度的回升,外周血液循环相对旺盛,人体新陈代谢也逐渐旺盛,耗氧量也逐渐增大,导致了大脑的血流和供氧量相对不足,因此人们便会出现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眠不觉晓”的现象。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人体也通过自身调养,保持自身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相协调,所以人体阳气顺应春气逐渐升发,气血逐渐向外。此时若阳气不足或升发不利,则清窍失养,我们就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整天都是懒洋洋、不够睡的感觉。加之岭南地区湿气较重,湿困清窍则更加重春困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春困的困扰呢?林嬿钊称,中医学认为春天属木应肝,春天树木的生长伸展,肝气与之相应,则畅达而升发。若阳光不足,则水性寒冷,种子难发;于人亦然,若阳气虚,则肾水寒,水不涵木,则肝失调达。反之,若光照太强,水汽蒸发,土地板硬,种子亦不发;于人而然,若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则肝气升发失司。此外,若雨水泛滥,遍地泥泞,浸泡种子,同样不发;于人而言则是湿浊困于脾土,肝气升发亦受影响。故春季的养生原则是顾护阳气,顺应春天阳气徐缓升发。

起居应空气流通

“春雨绵绵”,春季空气中弥漫着湿浊之气,特别在岭南地区,“回南天”的到来,就是最明显的表现,而且春季气温变化较大,乍暖乍寒的现象持续存在,在这种环境之下,各种病毒、细菌容易滋生,流行性感冒、多种传染病随之而来,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畅,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畅达,使病邪及湿浊之气不能聚集而伤人。若遇晴朗天气,则应不失时机,增加室外活动。

运动宜内外调和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这句话意思就是,夜睡早起,让阳气有足够时间升发,在空旷的地方散步,放松形体,使志气随着春天生发之性得以伸展。所以入春以后,应适当锻炼,恢复机体活力,助气血充盛外达。如慢跑、散步、打拳、做操、放风筝等皆宜,运动地点应选择地方空旷,空气清新之处,使春气升发有序,这样既可锻炼身体,又使心情愉悦,一举两得。

春天色青宜食甘

此节气人体内的“肝气”随之升发,因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春天色青,青属木,肝属木,故春季是肝气较旺盛的季节。因为酸味是肝之本味,助长肝气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疾病,而甘是脾的本味,增加甘味以增强脾气,可以此加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因此春季宜进食甘淡味食物如云苓、薏米、砂仁等,适当食用辛温升散或辛甘发散的食物如韭菜、葱等,其他如舒达肝气的玫瑰、柔肝和脾的谷芽、疏理肝气的陈皮等,也有助于使肝气升发和缓有序,脾气运化正常。

“春困”药膳

① 五指毛桃猪骨汤:五指毛桃50克,土茯苓30克,猪骨300克。

烹制:五指毛桃、土茯苓洗净,浸泡15分钟;猪脊骨斩块,洗净,汆水捞起;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20分钟,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② 芡实薏米炖鸡脚:芡实30克,薏米30克,鸡脚250克,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烹制:芡实、薏米洗净,稍浸泡;鸡脚洗净;猪瘦肉洗净,不用刀切。然后一起放进大号炖盅,加入冷开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盖上盅盖,隔水炖两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余燕红、宋莉萍

标签:土茯苓 文火 武火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