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施芝鸿:警惕“告别三个代表 迎四个全面”言论


来源:观察者网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是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施芝鸿做了一个统计,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习近平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先后11次阐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

原标题:施芝鸿:警惕告别“三个代表” 迎“四个全面”挑拨性言论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是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在接受专访时总结道。

施芝鸿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参与改革开放史上极具盛名的“皇甫平”系列政治评论文章的写作。这一系列作品对推进中国上一轮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施芝鸿曾参与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的起草工作,也参加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文件起草。

全国政协委员施芝鸿资料图

2015年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施芝鸿做了一个统计,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习近平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先后11次阐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

在采访中,施芝鸿向澎湃新闻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施芝鸿认为,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全面”,到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的“四个全面”,其间共经历了3个阶段。

“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上的推进,没有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铺垫,就不会有“四个全面”的面世。”对于这样的观点,施芝鸿表示赞同。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做出如下论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施芝鸿认为,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际上就是一个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的关系。

在施芝鸿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所以大体上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大体上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

施芝鸿认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客观规律的解释,也是用来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工作进行科学指导的有力思想武器。

在采访中,施芝鸿更多次向澎湃新闻强调,对于来自国外媒体的所谓“告别‘三个代表’、迎来‘四个全面’”的挑拨性言论,务必保持警惕。

对话施芝鸿

澎湃新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将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和热议的重点。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吗?

施芝鸿:是的。“四个全面”已经成为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和热议的新词、热词、高频词。

大家应当注意到,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先后11次阐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特别是2015年2月2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怎样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了深刻论述。

今年2月25日至3月1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5篇评论员文章,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问题作了系统解读和论述。我本人也在3月2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学习体会文章。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逐步提出和形成的。其间,经历了3个阶段。

首先,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在党的十八大之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一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8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样,就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和重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此后,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然后,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也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就把“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

接着,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不久,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又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

有文章指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提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以,不能说党的十八大之前只有“一个全面”。虽然从十六大到十八大都提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考察调研江苏工作时首次提出来的,并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组合在一起首次提出来的。

对“四个全面”的定位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这“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我同意这样的看法: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上的推进,没有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铺垫,就不会有“四个全面”的面世。习近平总书记说,“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逐步提出和形成的,其实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

澎湃新闻:“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党的战略布局,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党还有过关于战略布局的其他归纳性表述吗?

施芝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战略布局正确,航向、航道明确,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航船就会乘风破浪前进。反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改革开放37年来,我们党对战略布局问题先后有过三次权威表述。

第一次是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第二次是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不久,就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他还说:“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第三次是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还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它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是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

大家可以去看集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许多新思路新观点新论断,并在2014年6月在国内外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这本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也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其中,已能依稀看出作为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之端倪了。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从第一章总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四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七章“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第八章“建设生态文明”到第九章“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实际上都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章“全面深化改革”、第五章“建设法治中国”,实际上阐述的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二、第三个“全面”;从第十六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到第十七章“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实质上阐述的是“全面从严治党”。从第九到第十四章,分别论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和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等问题,也都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息息相关。

所以,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可以同深入学习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结合起来,从中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弄明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怎样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和形成的脉络和线索。

澎湃新闻:您刚才说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作了深刻论述。请问这“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

施芝鸿: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是这样论述的: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际上就是一个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的关系。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个都不能缺。

这是因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如果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如果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这样的逻辑关系是明确的、清晰的,也是很容易为人们所把握的。

我注意到,有海外媒体把“四个全面”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比照、相联系,认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也有海外网络评论家认为:“‘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时代的基本路线。” 这样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所以大体上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大体上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表述为“谋小康之基、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是完全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表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动力、保障、保证的有机统一体。

澎湃新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的形成和提出,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当下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是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中国共产党要“告别‘三个代表’、迎来‘四个全面’”了?

施芝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的以下这段话中找到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我们还可以从今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中找到答案。

显然,提出和形成“四个全面”这一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是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是为了引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为什么提出和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就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呢,就能引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呢?

我认为,这应当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这个大逻辑来回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看,可以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客观规律的解释,也是用来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工作进行科学指导的有力思想武器。

我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以来,经过连续10多年的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接续奋斗,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律已经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比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最初提出的是“六个更加”,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习近平同志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次讲话中,顺应人民群众愿望提出了“十个更”,即“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使“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还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显然,这已经把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纳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还认识到,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等方方面面。

这也就是说,由习近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

我这样说,其次还因为,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了如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规律。这就是,实现“一个战略目标”离不开“三大战略举措”。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由全面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必须由全面依法治国来提供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必须由全面从严治党来提供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作风保证。

我们党在把这“三大战略举措”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候,实际上也已自觉认识和把握了这“三大战略举措”各自的内在规律。这也是我们说“四个全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工作进行科学指导的有力思想武器的重要原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也以充分的论据对此作了详尽论述。

比如,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比如,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党从法治建设统一性、协调性、系统性等方面,认识和把握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性。其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表明我们党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统一性的问题;建设“五大法治体系”、实行“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表明我们党认识和把握了法治建设协调性的问题;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表明我们党认识和把握了法治建设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表明我们党既自觉认识和把握了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又自觉认识和把握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显然,这些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具有“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长远指导作用的。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提出,“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为什么“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一经提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说,这让全社会都能读懂;国际舆论也反映,这个战略布局也能让关注中国问题的外国人读懂呢?就是因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以我们党和人民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是体现了以上“三个着眼于”的,也是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以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对应的战略思想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全面依法治国规范秩序,以全面从严治党振奋人心,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以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继承和发扬。对于那种来自国外媒体的所谓“告别‘三个代表’、迎来‘四个全面’”的挑拨性言论,务必保持警惕。

澎湃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请问如何在实践中统筹协调好“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

施芝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这一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布局,不但要管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日,也即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日,而且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将是长期管用的。因此,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

首先是要用统筹协调的方法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形成改革合力。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是如此,也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其关联性、耦合性,也要注重统筹谋划、协同配合,也要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显然,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才能把“四个全面”贯彻得更加自觉、落实得更加到位。

其次是要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同全面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两个“五位一体”总布局结合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要靠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实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实践中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又形成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两个“五位一体”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对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净化水平,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肌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和净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最后一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同前三个“全面”所体现的正是伟大事业同伟大工程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作风保证。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的要求,正是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联系、相契合、相适应的。

(澎湃新闻记者付珊)

[责任编辑:PN053]

标签:全面 三个代表 改革合力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