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为人“三不朽”“莹”光耀后世


来源:新安晚报

姚莹的德行为人称赞,有两个重要的人文因素:一是生于“桐城文物之邦”。乡贤的节操、气节文章、道德功业等对他影响深刻。二是生在“代有名贤,学问、文章、道义、宦绩,渊源有自”的麻溪姚氏。“姚希廉、姚文然、姚范、姚鼐等家族先贤的品行事迹,时时激励着他。可以说,乡邦、家族优良的人文基因,成为其人格形成的要素之一。”施立业说。“姚莹虽出身世家望族,但家境已衰落,幼时磨难多多。然而,其人格却得到了健康成长,这主要得益于其母张氏的言传身教。”施立业说,张氏的自强自尊,给孩子印象深刻。张氏还经常讲述姚氏先人的史事懿行,鼓

原标题:为人“三不朽”“莹”光耀后世

省社科院副院长施立业:桐城人姚莹因“立德、立功、立言”均可彪炳青史,堪称传统社会中的“完人”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崇尚和追求的是所谓“完人”,即“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都可彪炳青史、流芳百世的人。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嘉宾施立业认为,用传统标准衡量,姚莹堪称以其精彩人生谱写“三不朽”的“完人”。

□嘉宾介绍

施立业,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省社科院副院长、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安徽史学》杂志社总编。主要从事清史、地方史、思想文化史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为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立德

一生注重修身养性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又号幸翁。1785年生于桐城县城内北后街祖宅内,1853年病卒于长沙。在世风日下的清代中晚期,姚莹一生都注重修身,以道德操守优秀而成为清代官场的翘楚,实现了“立德”这一人生价值。

姚莹的德行为人称赞,有两个重要的人文因素:一是生于“桐城文物之邦”。乡贤的节操、气节文章、道德功业等对他影响深刻。二是生在“代有名贤,学问、文章、道义、宦绩,渊源有自”的麻溪姚氏。“姚希廉、姚文然、姚范、姚鼐等家族先贤的品行事迹,时时激励着他。可以说,乡邦、家族优良的人文基因,成为其人格形成的要素之一。”施立业说。“姚莹虽出身世家望族,但家境已衰落,幼时磨难多多。然而,其人格却得到了健康成长,这主要得益于其母张氏的言传身教。”施立业说,张氏的自强自尊,给孩子印象深刻。张氏还经常讲述姚氏先人的史事懿行,鼓励他忠厚传家。即使入仕理政后,父母也不时提醒其“修行”,诫勉其不要做有亏德行的事。

姚莹在青少年时代,就以古人相励,“德业自期,贤豪自命”,意落落不与俗谐, “独力为砥柱,誓言 障此百川狂”。晚年曾称自己生平守身如处子、不妄以身事人。他对修身要求甚高,认为对君子来说,被视为“禽兽”,比受到王法惩罚更严厉。

对姚莹的“为人”,也就是“立德”,浙江学政汪廷珍曾称之“众鸟啁啾中,独见孤凤凰”。

立功

既为循吏亦立战功

在清朝国运衰败时期,姚莹走上仕途后,理想贯彻于政务,政绩彰显出理想,既为循吏,又是民族英雄,实现了“立功”的人生理想。

嘉庆十三年(1808),姚莹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殿试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此后,先后入两广总督百龄、广东学政程国政、两广总督松筠等幕。在广东六年,姚莹第一次接触社会实际,为其后从政积累了经验。

嘉庆二十一年,姚莹任福建平和知县。平和是著名的械斗之乡。他“本清、慎、勤之心,行恩、威、信之政”,治绩显著,深得士民拥戴。次年冬调龙溪县令。该县民风更强悍。他秉持刑乱国用重典之策,渐兴礼让廉耻之风。二十四年秋,调任台湾知县,旋兼理海防同知。道光元年(1821)春,兼任噶玛兰通判。他积极推动漳、泉、粤等客籍与土著和睦相处,组织救灾,兴办书院等。闽浙总督董教增尝称之为“闽吏第一”。

“道光十七年九月姚莹升署台湾道,次年闰四月莅任。针对游民充斥、变乱无常的情形,他实施了联庄团练收养游民之法,由地方宗族等分摊经费,收养游民。所收游民8000余,均转化为义勇,作乱因素转为维稳力量。还妥善地主持了抗震救灾工作。”施立业说。

鸦片战争爆发后,为守卫台湾,姚莹与台湾镇总兵达洪阿采取了封港、巡防等措施。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五日,英船拖带舢板多只移泊鸡笼口外万人堆洋面,次日即发生了“鸡笼破获夷舟”战事。此役斩敌32人,生擒133人,缴炮10门。福建巡抚刘鸿翱对姚莹在台湾的政绩表现,称之曰:“经济根于学问,正直而能通达,讨逆平叛,功绩昭著,洵海外之保障”。

“终其一生……率真而正直,出污泥而不染。治理政事,审时度势而能知其要,刚柔并用而能收其效,随机应变,进取而稳健。”施立业说。

立言

思想先驱著作宏富

姚莹存世著述大都收集在《中复堂全集》中,计有98卷,约两百万字。另有《石甫文集》《海运纪略后编》《噶玛兰厅志》等单行本。几乎涵盖传统的诗词歌赋论说碑铭传记等所有文体。就其学术思想来说,可谓涉猎百科。

在所有著述中,为今人所知的,以《康輶纪行》影响最大,被视为与魏源《海国图志》相媲美的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作。在广东游幕时期,姚莹就研究域外事物,记录其亲历亲闻,写入《识小录》一书。赴闽台任职,对海疆有了进一步认识,尤其是鸦片战争时期,从英俘那里和亲临英船所见所闻,得到了第一手的世界史地知识。晚年入川后,奉命调处乍雅两呼图克图纷争事,有机会探究边疆和世界史地问题,成就了《康輶纪行》这部影响深远的皇皇巨著。“提倡经世致用,是姚莹的一贯主张。”施立业说,姚莹27岁时鲜明地提出了“义理、经济、文章、多闻”的主张,此说在桐城派学风文风转变上,上承姚鼐,下启曾国藩,具有关键作用和意义。他博览经史子集,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其著述广涉学术、政务等各领域,求真务实是其鲜明特色,可谓真“实学”也。

“姚莹对诗文创作规律做过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有系统的见解。主张诗歌写作应该真实自然而然地抒发。”施立业说,《论诗六十首》中,就对古今诗歌名家进行评论,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诗论史上具有独特价值。他继承了方苞“言有物”的观点,主张文以载道,说文之优劣,全在乎内中道之有无。

“姚莹既是一位爱国的循吏,又是一个进步的学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桐城派文人。这种兼具官员、学者、文人多种角色的身份,正是那个时代人们理想的人生偶像,因此,他堪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表’。”施立业说,其功业名垂“青史、著述流芳百世、道德垂范千秋,斯人斯生斯言已经化作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一部分,惠及后世,直至永远。”

本报记者陶娜/文王从启/图

标签:诗文 文人 史学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