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庆发电厂当年也有个高仓健


来源:重庆晨报

1954年开始发电的黄桷坪电厂(即现在拆迁的西厂),当时只有两个铁烟囱,30多米高,现在是240米高。“当时我们发的电,供应大渡口区重钢和市内各大兵工厂。”

原标题:重庆发电厂当年也有个高仓健

樊达近照。

1980年代,樊达在重庆发电厂西厂7根烟囱前留影。最左边两根是1954年苏联人所建,右边5根为后来国产。7根烟囱1994年全部拆除。 樊达供图

今年81岁的樊达先生曾任重庆发电厂锅炉检修车间支部书记、总务科科长、电力配件厂厂长、燃运车间工会主席等职。建厂以来就一直在厂里,见证了重庆电力发展的历程。

樊达祖籍川南宜宾,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富于传奇色彩。他的舅舅郑量才是个小学老师,1949年前是川南地下党的重要人物。樊达从小就在舅舅家里和神秘来客混在一起。

后来,樊达参军,跟一帮络腮胡老兵在宜宾地区的高县、筠连一带剿匪。1952年,土匪剿完,他分到宜宾公安局,去宜宾电厂搞保卫,三个月以后,转业在锅炉车间当检修钳工。

苏联人

1953年9月底,18岁的樊达从宜宾电厂调到重庆507发电厂,就是后来黄桷坪的重庆发电厂。他说:“507发电厂是苏联援华项目,厂子当时还是一个工地,我分到工地当管子工。”

不久就是国庆节,首长们在解放碑检阅游行队伍,苏联专家来到厂里。“他们住在缙云山,每天汽车接送。我们在厂里山坡上,修建了一个茶园,相当于苏联专家的休闲场所,他们在里边跳舞唱歌。12个专家,有3个女的。他们还教我们简单的俄文,读啥子‘阿布雷克德’,我弹舌头弹不来。”

厂里为苏联专家配备了西餐厨师。“发电厂每个车间有办公室,他们在那里加餐,吃黑面包,离不开黄油。他们离不开黄瓜,黄瓜顶上的花,最好不要给他弄脱了。花他们也不吃,但代表黄瓜新鲜。”

“苏联专家发火骂人时,叽哩咕噜,眼睛斜看。比如我们用汽油或柴油洗零件,你如果把油洒到地面上,他就要发火,因为这可能腐蚀地板基础,不安全。”

几个女专家都很漂亮,但最怕走农村的小路。“从车间到茶园,如果抄近道走小路,就要经过农民的粪坑,她们就瞪着眼睛,捂住鼻子,快步跑过。下班之后,他们男女之间打打闹闹开玩笑,但上班时他们非常严肃。”

烟囱史

1954年4月厂里发电了,一年以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的贺龙讲话剪彩,“贺胡子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说感谢苏联帮我们建成西南最大的发电厂。晚上放礼花,我是第一次看见礼花。那天花了一天来庆祝,流水席,吃得很好,我第一次吃海参席。”

1954年开始发电的黄桷坪电厂(即现在拆迁的西厂),当时只有两个铁烟囱,30多米高,现在是240米高。“当时我们发的电,供应大渡口区重钢和市内各大兵工厂。”

发电厂像一家百年老汤店,一旦开张,永不熄火。樊达说:“我们厂里有三四千人,电力机组换来换去,从1954年开始发电到现在,从没停过一天,文化大革命搞武斗也没停。当时望江厂的炮艇朝我们打了几炮,打在靠四号输煤带外面的墙上,打出几个凼凼,我们照样发电。”

对六十年来映衬在黄桷坪天际线上那些大烟囱的历史,樊达如数家珍。最先是苏联专家设计安装的两根30多米高的铁烟囱,苏联人走后,到1961年前,厂里又自己安装了五根烟囱。

他是1953年18岁那年踏进507厂,就是现在的西厂,也叫老厂,从2根烟囱到7根烟囱,整整工作50年,保证了重庆成为西南大都会的动力源。

除了西厂这7根铁烟囱,发电厂东厂还有一根80米高的红砖烟囱。“东厂在东边,靠火车站,是1960年以前建成的,安装四台50000千瓦电力机组。后来电力紧张不够用,1984年前就把东厂全拆了,重建东厂,安装两台共40万千瓦机组,因为煤炭运输困难,排渣场也很困难,所以受限制,只能安40万千瓦。”

1984年,东厂修起了后来黄桷坪天际线上两根著名烟囱的第一根。“一修就是240米高,之所以是240米,因为这个高度,超过南温泉的主峰和河对面南岸汪山、黄山的主峰海拔高度,以为烟尘到不了城区,但结果还是没法。”

新秀东厂扩容,老将西厂着急,于是,黄桷坪天际线上第二根烟囱拔地而起。“1994年,西厂原来每台12000千瓦共84000千瓦的七台机组全部拆了,换了一台20万千瓦的大机组,修起第二根烟囱,也是240米。”

樊达身高1米75,是发电厂有名的帅哥,江湖人称黄桷坪的高仓健。“厂里1954年从成都那边调来一批人,一来就叫我‘苏联工人’;1979年,我30多岁,已经在电力配件厂,那些娃儿,格老子喊我‘高仓健’、‘杜丘’。当时,高仓健演的《追捕》、《远山的呼唤》,我都看过,我觉得不像;我岁数大点后,才有点像。那天早上我看晨报,看到高仓健去世了,《参考消息》上也有,他比我大两岁。”

标签:重庆 解放碑 大渡口区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