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欠债不能让学生买单

高校欠债不能让学生买单

对于颇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高校来说,严重的“官僚化”和“衙门化”、行政机构过度冗余,是大学支出大的重要原因。

时隔7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标准的新一轮“涨价”再次到来。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入学季,江苏、贵州、宁夏三地初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将面临学费的提升。2013年,已有六个省(区、市)完成了高校学费标准的调整工作。这些地区的学费标准绝大多数呈上扬态势,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这成为了一场新的高校价格“涨价潮”。

相较上一年,宁夏是各地当中学费上涨幅度最高的。在涨动的专业中,涨幅最高的是医学类专业,达到了76.67%——学费在调整前为3000元,调整后为5300元,这也是宁夏14年来第一次上涨大学学费。在今年,最早拉开学费上涨序幕的是江苏省,早在今年5月,该省物价局公布了调整后的高校学费标准。除了农林、艺术类的学费不变,6类本科专业的平均涨幅为16.61%,其中医学类涨幅最大,为47.83%。

追溯我国高校的学费标准,这并不是学校学费的第一次上涨。公办高校的收入大多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国家曾多次颁布条例限制高校学费涨价。

从高等教育免费制,到1985年起实行的收费“双轨制”,再到2000年完成的并轨改革,高校学费上涨的趋势一直存在。1999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当年普通高校的生均缴纳学费比上一年上涨了40.3%,而此后的2001年至2006年,高等学校的收费逐年上升。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每年都发出通知,要求当年的学费、住宿费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得提高,但势头并未完全遏制。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所谓的“限涨令”,要求5年内,高校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的相关标准,此后高校学费一直维持平稳。

如今是“限涨令”到期年,一旦涨价禁令废除,加之多年来大学的运营模式和资金来源没有变化,高校学费出现了大面积反弹。高校学费的增加,究竟是因为学校运营负担过重、经费开支上涨、外债增多,还是因为“生均培养成本”的提高?这部分资金应由学生来承担吗?如果对学费的增长没有具体、详细的听证和说明,部分高校学费涨幅达50%以上,放在任何学生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

北京,2014年1月4日,研究生考试开始前,一位考生正在查自己的考场编号。2014年1月4日到6日,许多学生奔赴了研究生考场。(AFP)

经费支出未必用在学生身上

教育部曾于2000年出台《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五条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所谓“生均培养成本”,即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但这个被教育界普遍认为是学费制定标准之一的重要数据。今年2月,宁夏在高校学费上涨的听证会上公布了生均培养成本。长期以来,“生均培养成本”都是一笔糊涂账。据官方消息,生均教育培养成本从2005年至2007年的1.51万元上涨到2010年至2012年的2.026万元,与此同时,学费收入与高校总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24%下降到2012年7%。据披露的数据显示,宁夏2012年生均学费占生均培养成本的15.36%,远低于25%,是符合国家的标准的。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生均培养成本”,其算法值得推敲。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表示,宁夏在听证会公布的“生均培养成本”,并不是对单个学生培养的成本进行核算,而是简单按照学校的开支来确定。学校的公共经费上涨,未必都用在了学生身上,这一部分钱是否该让学生承担,未必合理。熊丙奇还进一步提出,高校应公开本校的具体开支,包括行政开支、“三公”经费开支、科研经费开支,以及科研经费等具体使用情况,才能对“生均成本”进行正确的计算。

相关部门更不能因“生均成本”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如果高校的学费过高吗,对于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必定挤占了正常生活开支,加重家庭的教育负担。教育界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高校的学费不应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不过,在我国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学费的占比超出了20%。以宁夏2005年为例,当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93.6元,以当时高校的学费标准2600元计,这一比重为32.12%。

据《新京报》的报道,2006年我国发布学费“限涨令”之前,大多公立高校的学费标准是5000元。而当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90元,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多,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40%左右,相当于一个半农民的全年收入才能供一个大学生的学费。

时隔7年之后,同样以5000元学费标准计算。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大学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6%,可见现在大学学费依然偏高,此轮大学学费的上涨,更加重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负担。

北京,2014年5月26日,一位毕业生在跳蚤市场前,等待顾客光临她的小摊。(AFP)

高校是否在用学生学费抵债?

中国高校的收入来源有多个渠道,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类,一类是财政投入,另一类是学生的学费收入。早在《新周刊》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及,我国公立高校负债严重,部分高校已经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据统计,我国1164所公办高校,总负债超过2600亿元,办学经费的不足是学费涨价的原因。

恢复高考后的三十余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000余万名大学生,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而大学也逐渐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6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我国大学不断扩招,校方认为招收更多新生意味着更多的学费,但这庞大的债务该由谁来买单?由新入学的学生来承担是否合理?因为是公立学校,债务部分是由国家、即纳税人来买单的。但巨额债务很多都是由校方腐败、行政机构冗余和浮夸造成的,如果由纳税人买单,对于没有债务的学校是不合理的。

同样是针对债务负担沉重的大学,美国市场化的处理方式显得更灵活。根据报道,2005到2010年间,美国有66所大学破产,既有公立也有私立,既有专科的也有本科学校,这些大学在宣布破产后并被拍卖。而对于颇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高校来说,严重的“官僚化”和“衙门化”、行政机构过度冗余,是大学支出大的重要原因。熊丙奇曾在过去的采访中尖锐地指出,中国不仅没有一流大学,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没有,他认为大学最严重的问题是高校行政级别官学不分。“真正的大学首先不会以行政力量为主导。北京大学的行政机构有27个。有的大学甚至有40多个行政机构。每个机构设正处长,若干副处长、科长,导致上百个正厅级、四五百名处级、上千名科级干部。”他进一步估算:一人每年五六万年薪,一年几千万就这样耗尽,这成为学校行政支出大的重要原因。

北京,2014年1月4日,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学生。(AFP)

大学,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出于何种目的上大学,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大部分学子按照传统的教育路径和惯性的思维模式,在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之后,把对未来的期许放在了“大学”上。然而在中国,大学是一个不承诺售后服务、问题多多、混合了多种功能和效力的“怪胎”。

大学本应是促进社会阶层垂直流动、缓解阶层板结的公器,而现在,大学毕业生却成了教育产业链上最被动、低端产品。时至今日,我们用来评估一所大学的标准还都是——教师发表文章的数量、获得拨款的多少、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率等指标,但在大学为其学生做了什么的问题上却思考的很少。

大学内的学术舞弊和资金腐败、教授和学生的两性乱象、层出不穷的自杀案件,早已让公众感到习以为常。与无用的行政课相比,学子们内心的焦虑显得更加切实和具体。在智力资源不足的院校里,学生们不得不急于求成地学几门在市场上吃得开的技艺,不得不相信关系和潜规则,却很少有人关注所谓“完人”的要求,大学堕落成为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

而这批“产品”在毕业后的许多年内,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又沉浸在“成人式”的奋斗中——找工作或保住工作,结婚或挽救婚姻,抚养教育孩子。他们对自己的天赋和志向不确定,明里暗里受着父母对他们的要求的影响,巨大的社会竞争和压力下,他们也容易分心去关注所谓的“市场”。

1974年1月,上海复旦大学内,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参加“批林批孔”运动。(AP Photo)

“《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曾提及,大学是年轻人在青春期和成年人之间遨游人生、寻求帮助的地方。它应该提供指导而不是强制灌输理念,应该帮助学生努力穿过成长这片危险地带,一路前进,实现自我认知,使他们合格地成为具有反省精神的公民。”

杜波依斯曾这样概括大学精神:真正的大学将永远只有一个目标——不是去谋衣食无忧,而是探寻丰衣足食后的人生意义与宗旨。1850年,赫尔曼·麦尔维尔——他17岁时就结束了正式的在校教育——写道:“捕鲸船是我的耶鲁和哈佛大学。”他使用“大学”这个词作为他“发现自我”之地的代名词。 

然而在中国,谈论这些显得是那么可笑和不切实际。在中国的高校,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严重缺货,合理的学校制度遥遥无期。有些学子难以找到目标,在大学中困惑不已;另外有些学生则紧盯荣誉、安然自得,成长为聪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大学所提供的最好体验,这纯属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如果只给富有的少数人提供优质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将是一个社会的噩梦。如果没有公平、去行政化、宽容、智慧的大学教育,没有合理的学校组织结构,那么“中国是否有真正的大学”尚值得探讨,“建造世界一流大学”更是一个天方夜谭般难实现的梦。

作者

石玉

石玉

凤凰网评论频道编辑

关键词

自由谈

自由谈

越谈越自由。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下一篇

政治书法背后的“人脉权力依赖症”

在中国官场,官员们基于权力与金钱的各种题词,已形成了一个不规范的“政治工具”,甚至成为腐败的温床,而官员落马后,往往又“字随人倒”,各级地方当年“背靠大树好乘凉”,现如今避之唯恐不及,这体现了怎样的“权利人脉依附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