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衡星,闪耀南极苍穹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万里苍穹,在浩瀚星宇,有一颗星分外明亮,熠熠生辉,这颗星就是“武衡星”。斗转星移,“武衡星”闪亮五洲,辉耀南极。

原标题:武衡星,闪耀南极苍穹

贾根整 武燕环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4日 14 版)

万里苍穹,在浩瀚星宇,有一颗星分外明亮,熠熠生辉,这颗星就是“武衡星”。斗转星移,“武衡星”闪亮五洲,辉耀南极。

2014年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30周年,也是武衡诞辰100周年,我们缅怀这位南极科考事业的开拓者、先行者,是对我国几代南极筑梦人最好的褒奖和纪念。

武衡1914年生于江苏徐州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痴迷读书,先后在南京、扬州求学问知,并于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在清华大学,痴迷读书的他如鱼得水,广泛涉猎。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专业方向,也影响了他的一生,更为他后来筑梦南极开启了梦幻之门。他在参观清华大学袁复礼教授主办的地质展览会时,一张张亮丽的地质照片,一件件新奇的地质标本让他频生好奇,大大开阔了眼界:自然界每一块石头,每一粒尘土,每一滴水,都被赋予了科学的价值和新的意义。于是他决定投师袁复礼门下,改学地质。

在求学的同时,国难也伴随着他,进入清华大学一年后,北平已成一座危城。武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带领同学宣传抗日,救亡图存,成为青年学生的旗帜性人物并当选为清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

受民族正义良心的驱使,武衡无心恋学,只得暂时搁下书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去。他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并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他几经辗转,于1939年到达延安。

在延安他先后任中青委秘书、宣传科长、联络处长,中山图书馆主任,当选为边区学联主席,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青睐与关注,毛泽东同志几次为他嘉勉。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先生得知武衡曾是清华大学地质系学生,将其“挖”到延安自然科学院任教员。抗战胜利后武衡调任东北,任扶余县长、黑龙江省工业厅厅长。全国解放后重新回到科研战线,任东北科学研究所所长,后奉调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和副秘书长。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聂荣臻兼任主任,武衡任副主任,1977年任常务副主任。

武衡是我们党培养的从事科学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他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崇尚科学,矢志不渝。在科学领导岗位上,他对南极以及世界各国对南极的考察和利用有了更多的了解,南极之梦始终萦绕在心头。早在1977年5月,国家海洋局就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奋斗目标。武衡退居二线后,更多地对改革开放形势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做前瞻性思考,经过深思熟虑他在80年代初即向中央提出:尽快组织科学考察队伍去探险南极,为中国在南极大陆争得一席之地。

对武衡等科学家提出南极科考,限于当时的国力水平,很多人不能理解,更有人提出质疑:花那么多钱去占一块冰疙瘩有什么价值?武衡对此不无感慨,他曾对秘书说:“我们不能光算小账,陈(毅)老总说过,百忙之中也要走一步闲棋,登陆南极这步棋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多花这几个钱完全是有价值的!”武衡不愧为我们党的科学事业的卓越领导者,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卓识,有军事家的战略意识,有科学家的缜密思维。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大国,不能当看客并把自己置身于外,理应在南极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才能在南极事务中为中国争得话语权。

武衡不顾高龄,多方奔走,呼号吁请,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陈述南极科学考察的重大意义与作用。198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科委提交的《关于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报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简称“南极委”)批准成立属国务院直接领导(颁有国徽印章),其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和军队系统的有关部门派员兼任。武衡担任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

经过武衡等人的积极奔走和准备,在南极建站的条件已然成熟。

在准备南极考察的同时,武衡组织人员开展参加南极条约的准备工作,1983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我国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成员。1985年10月7日,我国取得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地位。从此,我国终于拥有了对南极事务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1984年6月,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准备,南极委与国家科委、外交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我国独立组建南极洲及南太平洋考察队和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报告》。

在武衡的领导下,南极委办公室人员积极协调,组织全国48个单位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南极科学考察队。11月28日,考察队全体队员乘坐海洋局“向阳红10号”考察船、海军“J121”号打捞船于上海港启航。武衡专程前往上海送行。他向队员郑重许下诺言:“我国自己的南极考察站建成时,我将前往参加落成典礼并慰问同志们!”

我国第一支南极科学考察队经过37天11000余海里的航行,安全抵达南极洲乔治王岛民防湾。1984年12月31日举行了长城站奠基典礼。经过一路长途颠簸,1985年2月18日,武衡一行终于顺利到达南极长城站。20日春节前夕,武衡与队员们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70高龄的武衡和队员们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中华民族的旗帜,凝结着英烈的鲜血,闪现着中华儿女的身影,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1985年5月6日,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武衡代表南极科学考察全体人员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支持。他说: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第一次在南极洲升起了五星红旗,第一次用中国的名字命名南极的冰川、湖泊和海湾,第一次从南极取得了多学科的第一手资料、标本、样品等,创造了我国无线电通讯距离最远的记录。李鹏同志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南极考察队员祝贺,指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希望我国科学工作者再接再厉、扎扎实实、奋发努力,使我国的海洋开发利用和极地考察事业较快地发展。

武衡和南极委的同志们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论证,决定向南极深处进军并建立第二个站,向国务院打了报告并得到批准。给第二个站命名时讨论热烈,武衡提出,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先行者,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促进祖国统一事业,为其命名“中山站”,得到大家一致赞同。邓小平同志为南极中山站题写站名并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在南极建中山站同时得到了民革中央的大力支持,民革中央做出决定,在中山站建成时,要在中山站设中山纪念堂,并送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

1989年8月15日,秦大河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中、苏、美、英、法、日)横穿南极考察队,武衡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为秦大河举行的欢送会上,武衡鼓励他为国争光并赠予8个字:“沉着、勇敢、机智、安全。”1990年4月4日,秦大河载誉凯旋,武衡亲自到机场迎接并祝贺他成功完成横穿南极的壮举。

为了向南极深处进军并顺利建成中山站,破冰船必不可少,但因造船周期长、费用高,难以如愿。为此,武衡忧心如焚。1992年秋,武衡得到消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造船厂有破冰船急于出售。武衡立即派代表到乌克兰考察破冰船的情况,得知该船技术状况良好并且还有其它国家竞相购买。事不宜迟,武衡果断决定先签协议。但签协议即要支付定金,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十分有限,财政部和国家计委的财政计划也早已完成审批,不可能挪出任何经费。情急之下,武衡亲自写报告直接上报国务院,几经周折最终李鹏同志特批从总理储备金中解决!1993年终于从乌克兰以1750万美元的低价买进这条破冰船,从此,中国人有了向南极深处进军的可能!该船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破冰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是中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在为破冰船命名时,武衡为其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雪龙”,“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雪龙号在我国后来的历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大显神威,立下赫赫战功,直到今天仍然奋战在南极。

1994年初,国务院机构调整,撤销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其职能交给国家海洋局。武衡年届八十,正式挂靴卸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是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第一任主任,也是最后一任主任。武衡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挂帅掌舵,领衔出征,筑梦南极,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为了纪念和表彰武衡为我国科技事业以及他领导和开创的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经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小行星委员会的批准,2004年3月6日,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999年1月14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56088的小行星命名为“武衡星”。

人们将永远缅怀他,南极筑梦人——武衡。

标签:长城站 考察队 雪龙号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