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港媒:中央惠港政策不断完善 七大范畴遍地开花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香港回归以来,特区面临经济、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内外挑战。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非典型肺炎(SARS)、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2011年美国主权债务危机等考验接踵而至。为协助香港度过难关,中央出台系列政策为港“撑腰”。2003年,《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CEPA)签订;内地出台政策,鼓励个人前往香港旅游(港称“自由行”)。此后,中央于2008年推出14项挺港措施,2011年推出“惠港36条”。

原标题:港媒:中央惠港政策不断完善 七大范畴遍地开花

中新网7月11日电 香港《紫荆》杂志官方网站“紫荆网”10日刊文《中央惠港政策经纬》,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总结了中央惠港系列政策。文章称,中央政府惠港政策起步早、范围广,而且随着两地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这是两地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规律使然,也是香港背靠内地持续发展独特优势的体现,必将成为“后回归时代”中国人弥足珍贵的集体回忆。

文章摘编如下:

经线:从“三趟列车”到“沪港通”的历史轨迹

1962年,为满足香港的“菜篮子”需要,中央安排内地每天发出三趟列车,将肉类、蔬菜等鲜活物资运往香港。次年,香港大旱,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内地与香港签订《东深供水协议》,东江水从此流入香港百姓家。当时,内地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供港物资见证着同胞之情。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期间,中央扩大国产石油供港,助港渡过难关。

香港回归以来,特区面临经济、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内外挑战。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非典型肺炎(SARS)、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2011年美国主权债务危机等考验接踵而至。为协助香港度过难关,中央出台系列政策为港“撑腰”。2003年,《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CEPA)签订;内地出台政策,鼓励个人前往香港旅游(港称“自由行”)。此后,中央于2008年推出14项挺港措施,2011年推出“惠港36条”。

在应对风险考验的同时,中央政府也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将香港纳入国家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擘画香港长远发展的蓝图、支持特区增强竞争力。2001年出台的“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巩固和加强香港的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地位”。此后的两个五年规划,继续对港青眼有加,“十二五”规划将港澳单列一章。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0)等区域规划,《“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2012)等专项规划,也为香港留出专门的篇幅。

香港作为中国的世界级城市,在国家“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09年初,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港试点,香港迈出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实质性步伐,也成为内地的海外融资平台。2012年7月,国务院批复“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加快实现香港服务业与内地市场对接。今年4月10日,国家宣布建立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开启“沪港通”的金融新纪元。

纬线:七大范畴“遍地开花”

中央政府的惠港政策是一个丰富的体系。以CEPA及其补充协议为核心,涵盖贸易、金融、旅游、文化、国际交流、区域合作、供港物资等七大政策范畴。

(一)两地经贸开放大步前进。CEPA是两地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内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它既是香港第一份自贸协议,也代表着内地对外开放的最高水平。自2003年签订以来,已签订十份补充协议,内地对香港的市场开放力度、广度、深度不断增加。

CEPA的三大任务——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十余年来已取得不俗的成绩。以WTO标准衡量,2006年两地已基本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地对香港开放部门已达149个,占WTO服贸部门分类的93.1%;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底),两地将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此外,两地在贸易投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合作等十个领域开展了合作。2013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38913亿港元,比1997年增长2.49倍,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51.1%。

(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巩固、提升。基本法第109条对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予以法律保障。国家在港设立“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战略大手笔,则把香港推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舞台中间。2008年的“十四项强力措施”,允许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支持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2011年的“惠港36条”表示,要“提升”香港作为中国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2008年金融海啸,香港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倒闭、没有出现大的金融风险。至2013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突破一万亿元、获准经营人民币银行业务的机构达144家,内地境外的离岸支付有八成通过香港进出,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共有182家,市值占港股总市值约57%,成交金额占总交易额约70%。2009年起,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集资额连续多年超越纽约和伦敦,位居全球第一。

(三)“自由行”为香港劳动密集产业带来生机活力。从“一签一行”发展到“一签多行”的同时,内地试点城市也在逐步增加,目前已覆盖49个城市、超过3亿人口。至2013年底,内地共有1.29亿人次的游客通过“自由行”方式到香港旅游。

“自由行”为香港带来“市道畅旺”,带动了旅游、零售、餐饮、酒店等行业的发展。据特区政府测算,2012年“自由行”为香港带来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1.3%的增加值,创造了超过11万个职位,占本地整体就业的3.1%。相关行业共聘用约62万名雇员,占总劳动人员约六分之一。

(四)文化领域,两地在科技、电影等领域的合作令人瞩目。国家的“上天”、“入海”重大项目均有港人的智慧和贡献。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团队参与研发嫦娥三号携带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为“玉兔”来“点睛”;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乘“蛟龙号”深潜南海考察。自CEPA签署以来,香港与内地合拍影片共322部,占内地与境外合拍影片总量的70%。其中不乏卖座的好片,如《天下无贼》、《中国合伙人》等。

(五)国际交流方面,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参与国际组织78个、承办各类重要国际会议一千余次;特区护照在192个国家(地区)获得免签待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的推荐下,特区政府卫生署原署长陈冯富珍女士2006年11月当选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并于2012年5月成功连任,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担任政府间国际组织最高负责人的中国人。

(六)区域合作方面,中央支持香港与内地各省级区域(尤其是广东省)加强合作,批准设立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批准珠三角、横琴、前海、广州南沙新区等4部规划。目前,已构建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广州南沙新区三大合作平台。香港与北京、上海也已建立合作机制,特区在内地多座城市也设立了经贸联络机构。

(七)供港物资方面,内地多年来确保香港食品、农副产品、水、电、天然气等的供应。至2013年底,已供应一亿多头猪和牛、十亿多只家禽。香港市场活猪95%、活牛100%、活鸡33%、河鲜产品100%、蔬菜90%、面粉70%以上来自内地。中央在总体上严格限制成品油、天然气等产品加工贸易的背景下,仍允许成品油和天然气以加工贸易方式供港,降低香港的用油、用气成本。

惠港政策的特点

首先,已发展成为政策体系。中央惠港政策,范围越来越广、措施越来越实、规范越来越细、推出频率也越来越恒常化。从解决具体问题的单一举措,到“组合拳”、“政策礼包”;从强化贸易、金融等香港“高端”特色产业,到尽量照顾到香港上、中、下阶层;从应对风险与挑战的“强心针”,到指明香港发展前景的总体规划。换言之,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越来越系统化,已形成一套内涵丰富的政策体系。

其次,有体制机制保障。特区政府与中央有关部门建立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如设立CEPA联合指导委员会;在出入境管理、海关、检验检疫、金融、公共卫生、旅游等领域建立合作机制等。

第三,以互惠、双赢为出发点。惠港政策不是中央单方面的“派糖”、输血,而是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棋局下,发挥香港自身优势,在保持特区繁荣稳定的同时,为国家的崛起构建一个有力的战略支点、走下一步牵动全局的“活棋”。例如,人民币国际化、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便发挥了香港独有的优势。随着内地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提升国家“软”、“硬”实力方面,香港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惠港政策体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代表中国传统智慧的辩证法。惠港政策在考验中诞生,最初是应对危机的产物。六七十年代香港食物、水、石油的短缺,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的肆虐,都是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但是,“危”与“机”、挑战与机遇,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中国善于化危为机,在本世纪初连续超越多个强国,综合国力跃升至世界第二。香港作为国家的一张“好牌”、经济国家队的前锋,也搭上中国崛起的快车,经受考验、激流勇进。回归十七年来,香港经济年均实质增长3.4%,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七位。

香港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发展的机遇,更离不开同舟共济、携手打拼的狮子山精神。好政策更需要好的落实。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政策大礼包的干货要一个一个地打开,才能用好、用足,还需要两地共同努力”。针对自由行“逼爆”香港部分景点等具体问题,我们更需要以辩证的阳光去看,用化危为机的中国智慧去化解。这一探索的过程,也是塑造“一国两制”集体回忆的重要部分。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港澳事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锴、助理研究员林东晓)

[责任编辑:PN040]

标签:香港 惠港 内地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