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反华派黎笋为何成越共唯一强势总书记?


来源:凤凰周刊

实际上黎笋是党内二号人物,实权一号人物,担任总书记直到去世,他是越共历史上唯一的“强势总书记”。长征在1956年因“土改过左”,杀人太多,造成灾难,被黎笋派赶下了总书记位置,虽然始终留在权力中枢的政治局,在黎笋去世前权力比较虚化。

核心提示:实际上黎笋是党内二号人物,实权一号人物,担任总书记直到去世,他是越共历史上唯一的“强势总书记”。长征在1956年因“土改过左”,杀人太多,造成灾难,被黎笋派赶下了总书记位置,虽然始终留在权力中枢的政治局,在黎笋去世前权力比较虚化。

十一大新当选的领导人合影,前排左起:阮晋勇、阮富仲、张晋创、阮生雄。

文章来自:《凤凰周刊》 作者:段宇宏 原标题:越共政改:总书记权力渐弱 党、政、军形成制约

越南共产党因为其建党建国的特殊历史,没有出现过“家长制”、缺乏党内民主乃至党代会召集随意等党的政治生活不正常的情况,较早就形成了一种在最高层互相制衡的集体领导体制。其高层权力的构成也有更明晰的规律和制度可寻。

特殊历史造就的“越南例外”

拥戴“弱势总书记”在越共而言早已是不成文的惯例。

精通越南语、长期研究越南政治法律问题的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越南法律研究所所长吴远富对十一大投入了大量精力观察,“越南媒体公开报道了政治局委员得票排名,张晋创、冯光清、阮晋勇得票位居前三,阮富仲得票第八,却当上了总书记,这说明总书记的产生并不完全由中央委员会的选票决定。”

吴远富认为,此次十一大,中央委员会独立意志增强,不完全受政治局摆布。据他了解,大会开幕前,政治局提名阮伯清(岘港市委书记)、阮善仁(副总理)、阮氏金银(劳动荣军社会部长)三人进入政治局,代替将退休的几名老委员,但提议被中央委员会否决。

越共高层原本想将政治局人数从14人扩大到17人,也被中央委员会否决,还是保持了原有规模。

党代会的作用此次更显得实化,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提名新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中,有十位部长候选人最终没有当选,包括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范家谦、计划投资部长武宏福、交通运输部长胡义勇、内务部长陈文俊等,这些人落选,有年龄因素,也有因社会评价较差,被党代表投下反对票。失去中央委员资格的部长将在今年5月召开的国会会议上被改选。

共产党国家很容易形成一个早期共有的特征,即因为战争原因,凭借着资历、军功、人事运作,总书记(或党主席)能凌驾于政治局之上,从而凌驾于中央委员会,若再借助残酷的清洗整肃,还可凌驾于全党全军全国,出现万马齐喑、疯狂个人崇拜的景象。一旦出现政教合一型的“超人领袖”,则党纪章程被彻底破坏,党代会召开与否或何时召开完全凭其个人意愿。

越共历史上不乏权争派斗,但表现形式总体较为温和,既未有过急风暴雨的大整肃,也没出现过“超人领袖”,即使“胡志明伯伯”亦是如此。相比而言,越共的意识形态一向也不是特别激进。

“越共例外”既非越共比较成熟,它的民族主义特性强过马列属性,亦非越南人性格温和,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复杂的历史机缘巧合。

从越共精神领袖胡志明在越共历史地位的形成即可见一斑:早年,胡志明在法国轮船上打工,得以游历欧洲,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接下来,胡奉莫斯科之命回国整合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那三个在共产国际前互相攻讦争正统的共产党,1930年胡在香港将它们合并为“印度支那共产党”,名义上是越老柬三国共产党,实际由越共主导,“印支共”便是越共前身。

胡志明是地地道道的“莫斯科空降干部”,长期在中国和苏联活动,本土根基不深。“印支共”建立后,发展相当不顺,胡一直未能把各派凝聚起来,但胡大部分时间都是莫斯科认同和信赖的人,同中共交往也不浅,这是本土派干部所无的稀缺资源,胡一生都忠诚于莫斯科路线。

三十年代,胡志明曾在党内派系斗争遭排挤出局,丧失领导权。早期越南的“国共合作”中,反对派指控胡志明向法国人出卖民族老革命家潘佩珠(越南国民党创始人),“印支共”再度分裂涣散,胡在党内和莫斯科失势,出席共产国际七大时,他居然成为自己昔日追随者黎鸿峰的顾问。

法国殖民和日占期间,“印支共”并无太大发展,真正起家是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军队进入越北接受日本投降。越南北方出现两个“越盟”,一个是越南国民党为首的“越南革命同盟”,另一个是“印支共”成立的“越南独立同盟”。很长时期内,越南国民党的资历和实力远超过越共,但因多次组织城市暴力袭击和大规模起义,遭法国严厉镇压,组织损失惨重,撤退至中国云南境内活动。

1940年底,“印支共”发动南圻暴动失败,包括总书记阮明渠、黎鸿峰在内的数百名干部被捕,胡再奉共产国际之命于1941年整合组织,成立名为“越南独立同盟”的统战组织,举民族和民主旗号。胡志明于当年潜回越南领导越盟活动,这是他离乡三十年后首次回国,也是他政治新生命的开始。

在1951年越共二大之前,胡志明其实仅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干部,从未担任过党首,二大之前的三任总书记是陈富、何集辉、阮文渠,但在后来越共塑造的“胡志明传奇”中,第一任党首从胡志明1951年算起,相关的复杂背景及胡志明二大前的身份、地位则模糊化处理。胡志明也得到了“胡伯伯”这个特殊的尊称。

“印支共”成立之初,并无完善的领导机构,一盘散沙。一大过了五年才召开,没有政治局的设置,只有中央委员13人,其中常务委员9人,候补委员4人。到胡领导成立越盟时,他的资本来自“莫斯科”,代理总书记是本土派的实力人物长征(邓春区,被视为亲中共派)。

中国国民政府撤军前将政权交给了以两个越盟为主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此时为“联合政府”,民主宪政体制,国会中各党派均有席位,首届内阁由国共两党组建。“印支共”的力量甚微,不过5000来人,为生存发展,消除中国政府和西方国家的恐惧,宣布“印支共解散”,这是它得以参与组建联合政府的妥协结果,更属一招妙棋,通过这个捷径最终获得政权。

“印支共”利用组织优势和中国政权更迭的国际有利机会,先后通过“三整”(整党、整军、整顿群众)、“土改”、“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将国会和原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翼盟友全部清除,在北方确立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1951年“印支共”正式更名为“越南劳动党”,召开二大,始有政治局设置。1976年越南统一后,国名才更改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越共恢复“越南共产党”名称。

二大政治局“四驾马车”为:胡志明(党中央主席、国家主席)、长征(总书记,时称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南方局第一书记)、范文同(总理)。二大开始,党主席、总书记并立,“长黎范”围绕胡为中心的高层权力结构成型,这个布局体现了“南北内外亲疏”综合平衡的特征。

长征是本土北方派最有实力者,被视为激进的亲中派,不过与“胡伯伯”“不太亲”;“胡伯伯”是“外来干部”,却有“莫斯科”大法统,他的外部资源其他人无法拥有,越共更不可缺;黎笋是本土南方派最有实力者,被视较亲苏,可以帮“胡伯伯”平衡一下长征;范文同是“胡伯伯”的助手,关系亲密,性格随和中立,务实能干(对手戏称他为“越南周恩来”,事务主义者)。

离开苏联的支持,中共革命不能成功,没有中共的成功和苏中两党支持,越共革命不能成功,越共不成功则柬埔寨老挝的革命也不会成功,至少80年代之前,是越共高层的共识,也是他们经常教导柬老两国兄弟党的战略。

因此,从二大开始至胡志明逝世,越共最高领袖,非胡志明莫属,越共一切以“胡志明传奇”为号召进行宣传和党建,通过胡能获得国际支援;然胡志明不过为最高“精神领袖”,党政军实权与事务操于长征、黎笋、范文同之手,军队具体事务,则有武元甲等人操持。胡志明1969年去世后,党主席之职长期悬空(1985年正式取消),“长黎范”组成三人治国小组长期领导越南。

[责任编辑:邹德怀]

标签:越共 黎笋 1986年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