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远举:“贫民窟”背后的城市视角


来源:新京报

用“贫民窟”这个词来形容相对贫穷的生活聚集区域,是出于城市视角。贫民窟的形成,与目前的环境污染相似,即便有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历史教训在前,要说中国的城镇化能够避免,也为时尚早。归根结底,城市贫民窟问题要吸取他国的教训,这样才能避免小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走弯路。

用“贫民窟”这个词来形容相对贫穷的生活聚集区域,是出于城市视角。虽然在“贫民窟”里的生活条件要比普通城市居民差,但是,在这里生活的人,却能获得比其在农村更好的生活条件与收入。

近日,一位住建部原领导“农民进城易引发贫民窟病”的观点引起了舆论的争议。实际上,这一系列论述,涉及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中的作用;资本、土地、农民就业之间的关系;城镇化过程中规划的作用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某些媒体标题党式的概括为“农民进城,易形成贫民窟”,也有简单化、搞噱头的嫌疑。不过,其观点也仍存可商榷之处。

例如,他认为:“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历史教训已证实:没有小城镇作为‘拦水坝’,人口的洪流就会大量地涌入大城市;没有小城镇提供的就地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就易引发‘贫民窟病’;没有小城镇对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贡献,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

对于城市化中的贫民窟,这些观点并非危言耸听。当大量仅有低素质劳动技能的农民涌入城市之后,缺乏技能,没有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网络,工作岗位档次低、收入低,往往聚集在相对廉价的地段,长期下来,就会形成一个相对贫穷的生活区域。

不过,用“贫民窟”这个词来形容这种聚集区域,却是出于城市视角。虽然在“贫民窟”里的生活条件要比普通城市居民差,但是,在这里生活的人,却能获得比其在农村更好的生活条件与收入。

经济发展中的很多事物,由于其规律性,本身是很难避免的。贫民窟的形成,与目前的环境污染相似,即便有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历史教训在前,要说中国的城镇化能够避免,也为时尚早。

一般而言,小城镇缺乏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农村劳动力去到大城市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中国的大城市与西方的大城市一样,在这里,有更多的资本、更新的技术、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梦想。而且,与西方国家发展历史不同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长期存在着剪刀差。这一方面加速了城市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忽略了农村。越大的差距,就意味着越大的吸引力。

在这种吸引力之下,小城镇规划、就地城镇化这些词语,地方政府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规划的虽然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将城镇化变为“造城运动”的并非市场,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与GDP冲动,不能将之归咎于市场与劳动力自由流动。至于让农村为国民整体经济结构提供弹性,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农民回乡种田,收入水平大大降低,本质上不过是隐性失业。其实,在改革开放前,虽然人人都可解决工作问题,但国企人浮于事,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其实,农民工在经济危机下的返乡,不过是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隐性强制遣返了失业农民工。甚至,面对只需要一个高架路下遮风挡雨的人,这种隐性的强制,就变为了冰冷的水泥锥。

归根结底,城市贫民窟问题要吸取他国的教训,这样才能避免小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走弯路。

[责任编辑:戴韶芬]

标签:贫民窟 城市居民 视角

凤凰评论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