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军报刊文反思甲午战争:“半吊子”的改革注定要惨败


来源:解放军报

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反映了洋务运动军事改革的不足和历史局限。

核心提示: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反映了洋务运动军事改革的不足和历史局限。

 

本文摘自:《解放军报》2014年5月26日第6版,作者:张杰,原题:《难以打破封建壁垒的“半吊子”改革

晚清时期,在恭亲王、地方督抚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推动下,一场开启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变革性运动拉开了序幕。这场名为洋务运动的改革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效仿西法富国强兵为出发点,在“练兵、制器、造船、另立海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促使晚清的国防建设迈出了向近代化进军的第一步。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反映了洋务运动军事改革的不足和历史局限。

封建体系桎梏了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先进的军事理论对形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任何军事改革都必然是盲目无序的,带来的结局必然是战场上的被动挨打。晚清军事改革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但明显地缺乏活力与生命力,最后以流产和失败而告终,问题在于封建思想对改革形成包围之势,先进的军事理论难以引进和形成。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之下仓促选择走“被迫型”、“权宜型”的军事改革之路,虽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始终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军事理论,军事改革缺乏贯穿其中的思想之魂和理论指导,也就预示了改革最终的失败结局。

在封建体制内军事改革难以全面系统推进。洋务运动军事改革将着力点局限于“练兵、制器”等军事技术层面,把精力主要放在制造和装备洋枪洋炮上,而对真正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作战思想的吸收借鉴却不予重视,在新式战术战法、军队体制编制等实践运用上生搬硬套,军队改革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整体效益。而且碎片化的军事改革也缺乏战争的洗礼和实践的验证。1860年洋务派提出学习西法制舰造炮,直至1862年清军才建立起第一支用西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淮军洋枪队,而此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活动已进入收尾阶段,在这场大规模的剿灭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军事改革的成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作战检验;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军建立的用洋枪洋炮武装的军队所面对的对手也并不是强大的西方列强,而只是战斗力较弱的捻军和阿古柏叛军。清军在战前严重缺乏对军事改革的实战验证,注定了其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封建利益集团对军事改革形成难以逾越的阻碍。洋务运动军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晚清封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其中充斥着封建统治集团的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因此注定了这种改革不能触及清政府腐朽的制度内核,不能从本质上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也不能触及封建势力的固有利益。这就决定了在军事改革的整个进程中,清政府中顽固派、清流派和洋务派因根本利益的不一致且相互掣肘。洋务派主张“练兵制器,借西法以自强”;顽固派则主张“以忠信为甲冑,礼仪为干橹”,希图固守封建社会的各项旧制度并反对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清流派对洋务运动军事改革也颇不以为然。从创办轮船招商局来看,洋务派虽然提出“其各商股本盈亏,应如前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的原则,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干涉下仍然采取了官督商办模式,这一体制弊端重重,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作风和买办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军事改革的发展。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高飏]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