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梅贻琦传记作者:为习主席北大演讲提梅先生点赞


来源:凤凰网历史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体会,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

核心提示:习大大的这番话,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梅先生的大师论,展现出清华人的底蕴,我必须点赞!

本文系《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合作者钟秀斌先生赐稿

昨天晚间,一友人通过微信链接告诉我,凤凰网上转载了我以前写梅贻琦先生的文章。我感到有点奇怪,热热闹闹的清华103周年校庆已过,似乎不关梅先生什么事,校长庄严祥和的校庆致辞中一如既往没有提及梅先生。而我的文章大多是自娱自乐,很少被媒体拿走刊发,自己更是没有闲心去张罗。

深夜,我见完一名日本友人回家后,临睡前打开微信的那条链接,方知凤凰网为何在昨天刊发我曾刊在博客、后专为网易所改的文章,原来5月4日习近平到访北大,在与师生座谈时引述了梅先生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凤凰网编辑担心读者不太了解梅先生,就从网上扒出我3年前所写的文章。

前些年,我为出版《一个时代的斯文》这本书,与清华校史权威黄延复先生一道,下过苦功夫,几乎穷尽国内所能找到的关于梅先生的资料,我曾两次访问新竹清华了解梅校长在台湾的功业与德风,不仅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而且新竹清华还为此专聘我为驻校作家,提供条件,专事研究梅先生。

在这里,不能不提的是黄延复先生,三十多年来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宠辱,板凳宁坐百年冷,独自坚持研究梅贻琦教育思想,是海峡两岸学界公认的梅学第一人,尤其是在刻意隐藏梅先生的岁月里,他以无私无畏的普罗米修斯精神,将梅先生从尘封的历史请出来,让更多人明白办教育是教育家的事,大学要有大师而非大楼。

诚如黄延复先生所说:“梅贻琦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是过去和当前的公众人物们身上所极其缺乏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精神品格。”“有了梅贻琦式人领袖人物,则诸事可治;否则,一切虽然不能说是全属空话,至少也要大大打个折扣。”

在我们所掌握的大量的梅先生资料中,中共高层极少在正式或者公开场合提及他。有据可查的、比较正面的有两次,一是1977年8月,梅先生夫人韩咏华女士应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之邀回国定居时,新华社惜墨如金地介绍梅先生是原国民党教育部长、原清华大学校长。二是1948年底,梅先生毅然离开北平清华园后,周恩来曾对北平高校校长们说过:梅先生没有做过对共产党不好的事情,完全可以留下来嘛。

中共最高领导人在正常场合提及梅先生,肯定他的思想,这是中共60多年来的第一次。去年2月不幸驾鹤仙去的黄延复先生若天上有知,一定会备觉欣慰,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看到一丝曙光,因为在他看来,重新回到梅先生的道路上,是当下教育迷局的正解。近几年来,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激发了人们寻找真正教育的灵心。

曾经缔造西南联大传奇书写清华大学辉煌的梅先生,以其卓越的教育成就和圣人般的道德风范,成为一个时代斯文的标志,走出长年“韬光养晦”的状态,开始“鸡鸣林角”,现出曙光,渐成共识。而习近平的这次讲话,无疑为那些长期饱受意识形态干扰的人们,扫开了认识梅先生的雾霾。

晚上,我找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他在文中这样说:“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体会,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习大大的这番话,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梅先生的大师论,展现出清华人的底蕴,我必须点赞!

[责任编辑:蔡信]

标签:习近平 梅贻琦 北大 清华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