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共早期领导人谈汉字:世上最龌龊恶劣的茅坑


来源:凤凰网历史

瞿秋白: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相对应的是拉丁文字,这个是抽水马桶,代表现代文明。

核心提示:瞿秋白:“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相对应的是拉丁文字,这个是抽水马桶,代表现代文明,茅坑则是落后的文明。

瞿秋白简介:男(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祖籍宜兴。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作为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为了纪念瞿秋白,在江苏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

本文摘自《在北大听讲座(第20辑)》  作者:文池(编纂)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本期主讲人:卢晖临(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进入20世纪,时代的主题变成激进的反传统,孔子公众形象的变化也在此时开始。在“洋务运动”中没有看到对我们自身文化的攻击,“维新变法”中也没有,而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器物改革行不通,就开始改制度。制度后面有一种价值,涉及到文化,所以有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上半叶,反传统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基调。大家都很熟悉鲁迅的《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段很经典的话: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代表的是不被主流思想所束缚的、有独立思考的人,尽管精神错乱,但这恰是理性的。打倒“孔家店”有一批人物,鲁迅、吴虞、陈独秀、胡适等。吴虞被称之为双手打倒孔家店的旗手,他写过很有名的一篇文章《论家族制度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根源》,非常激烈地批评家族制度,家春秋一系列的改革都与这个有关系。胡适常被称为全盘西化的代表。而陈独秀1919年在《新青年》上说,现在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就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民主与科学。民主科学基本是外来的东西,过去中国也提民主,但意义不一样。他们认为只有用西方的文化进行更新才能把中国的危机化解。反传统成为基调,“新”字在20世纪初非常流行,不是简单的新旧描述,而是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像《新青年》、《新人》、《新民》、《新女性》等刊物,称为时代共同的追逐。相对立的一面是旧,传统的、熟悉的东西都是旧的。这样的做法甚至可以推到一个极端,举一个例子就是:废除汉字。

当时很多人都参与了这个讨论,主流活跃的知识分子几乎都参与其中,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今后中国的文字问题,他说:“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进一步解释“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个老寿星(汉字)的不合时宜,过不惯20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陈独秀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很快写文回应。

鲁迅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菌都潜在里面,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还有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总指挥,他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瞿秋白:“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相对应的是拉丁文字,这个是抽水马桶,代表现代文明,茅坑则是落后的文明。

胡适的态度稍微温和一点,他主张先把汉字变为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马上废除不太现实,所以他后来推动白话文运动,写了很多白话文的诗。“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观点都非常一致。大家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他们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只有到了对中国文化深度的绝望,才会有这样荒谬的想法。“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咒出来的。”这句话刻画得很准确。

前面说的这些人的国学造诣都很深,他们每个人都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在,可是现在他们的这些主张某种意义上讲却是在做一种自我了断,就像《笑傲江湖》里的葵花宝典,要非常痛苦地“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这个比喻不太合适。(笑声)。总之要把血脉骨髓里的东西去掉,除非到了不得不变,关乎民族存亡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改革又失败,打又打不过,把这些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做出同情式的理解。其实这些旗手的内心是很痛苦的,他们个人的道德观陷入挣扎之中,而这更加反衬出这些人的伟大,他们不是简单说我更喜欢某种文化,而是真的在找药方,因为没有这个药方中国就会亡种亡族。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激烈反传统的勇士大都没有到过西方,除了胡适曾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他们去过日本,因此他们对西方的了解更多是通过日本的刊物。相反真正到过西方的人,却没有加入这个行列,比如严复,在英国留过学,也是北大的校长,他本人是强调自由,不怎么提科学的,很怪的一个人,直到很晚的时候还拖着长辫子,经常在未名湖散步,秀一秀他的长辫子。

还有辜鸿铭,甚至强调传统的重要性。辜鸿铭有的言论比较反动的,比如关于男女观念,他认为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一个茶壶可以配三四个茶杯,但你见过一个茶杯可以配三四个茶壶吗?这种比喻当然很荒诞。稍后的学衡派,主要受哈佛影响,他们都提倡国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被称为保守主义。为什么对自身文化有很强认同却不能获得支持?联系我谈过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同时这和袁世凯也有关系,他之前要把《孟子》编入小学四年级课本,这个做法被认为是封建复辟。

当时已经进行了辛亥革命,在向新时代迈进的时候,像袁世凯这样的军阀还在谈旧礼教,知识分子就更激进地从反面批评。就好像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不遵循这些礼教,但实际内心是很信的,于是他们看到虚伪的人在做虚伪的事情,就要从另一面来揭露。

激进的反传统不是“五四”之后就结束了,而是一直延续,分化,有国民党有共产党,有左派有右派,尽管政治主张不一样,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反传统。毛泽东周恩来等也是如此,他们也以各种方式参加“五四”运动。

[责任编辑:蔡信]

标签:中共 瞿秋白 汉字 茅坑 中世纪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